走进徐家汇公园,在郁郁葱葱的绿化怀抱中,一座外观酷似礼物盒的小巧建筑十分引人注目。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现代化的移动母婴室。能够收缩的“翅膀”是礼物盒的包装纸,收起时体积适中、便于运输;打开时方便采光、利于通风又能保障私密性。外立面采用木质材料,色彩还会逐年变深,与周边环境相互呼应。
都市化的进程,伴随着一部分育婴责任从家庭内部向社会的转移,需要卫生、教育、看护等等设施与机构予以支撑,更需要管理部门、市场主体、市民通过各种机制与机构长期互动形成博冠体育。而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设置的母婴亭或母婴室,作为一个不断迭代的城市基础设施,正是育婴在社会、家庭之间随时代发展不断进行的责任再分配机制的再现。这意味着,母婴亭,不仅仅是城市的功能性空间,更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曾提出,到2025年,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率达到80%以上。2022年3月,设计团队接到徐汇区卫健委的设计任务,考虑在第一期项目中,对徐汇滨江与徐家汇公园等人群密集的城市公共空间进行高品质母婴设施的部署。期待补足公共空间中的功能性缺口,并利用此类基础设施自身的潜能,激发那些高活力空间中尚未被激活的角落,以此策略带动母婴亭周边“微区域”的空间活力、运维管理等。
通过前期对区域范围内的现存母婴设施进行整体摸排母婴,徐家汇公园(1台)与徐汇滨江(2台)共三台母婴亭被安排在第一期项目中实施。因为设施的选址处于成熟的高密度城市空间里,因此设计时考虑到将现场施工时间减少至最短、对周边邻居与市民日常使用的干扰降低至最少。
另外,母婴亭作为功能性的基础设施,其明确的使用功能既决定母婴亭整体精巧的尺寸,而复杂的设备又要求设计方案尽可能利用隐藏处(比如墙体空腔)进行布置。综合这两个原因,项目选择了整体预制作为建造方案,精细的空间布局与复杂的设备布置可以在工厂内实施,设备调试至完善后出厂,可以实现工厂加工3周+现场施工半天的轻介入建造方式。
“翅膀”折叠起来,便是一个包装盒,盒子尺寸为2.8x2.8m母婴,便于运输,并且运输过程中翅膀上的划痕也可作为建造的痕迹予以保留。“翅膀”打开后,与主体空间形成上下贯通的空腔,可以实现室内自然通风的同时,又保证人们在使用中的私密性。
此外,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社会意识中育婴的责任主体已不再只是母亲,还应当顺应与鼓励现代父亲们积极分担更多育婴责任。因此,设计弱化了性别倾向,采用木质与深灰色的色彩搭配以形成中性化外观。设计团队曾尝试将它命名为“汇婴盒”,弱化“母婴室”中的性别提示,但由于当下该名称还是更易于被公众直接识别,能够迅速从命名中掌握到它直接的功能,还是沿用了“母婴亭”的命名。
考虑到照料婴儿的哺乳、换尿布、清洗等多种需求,母婴室的内部设备一应俱全,且设备尺寸、操作方式也根据人体工程学设计。
便于母亲怀抱婴儿设计的哺乳椅、带安全扣的婴儿尿布台、高度合适的置物台,可令母亲独自操作时轻松很多。洗手台配备伸拉式的水龙头以及热水,方便婴儿的清洗。一旁的饮用水也贴心地配备了45℃冲奶水温。应急母婴用品提供各种品牌纸尿裤、溢乳垫、护臀膏等,可小包装购买,十分便捷。同时智能数字化系统也可以对温度、湿度、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测,控制区一目了然,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安全的空间,也方便运营方的管理维护。
自母婴亭建成以来,徐家汇公园每日服务人次持续增长,每周服务人次200人以上,成为了公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父母们在带娃散步、休闲的同时,也能够便捷舒适地为孩子提供所需的照料和护理。
不论是前期设计阶段还是投入使用后的运营阶段,母婴亭的准入系统是复杂性最高的机制。这是因为,公共舒适的母婴室有时会被用作临时休息或读书看报的空间,而当哺乳需求真正发生时,却被非目标群体占用作为其他功能在使用。
为了应对这样的现实情况,项目合作团队努力研发了一整套智能化的准入系统,通过大数据的管理模型,对诸如“连续+多次+长时间”的恶意扫码进行管理,允许市民在该空间进行一定时间限度内、不限功能的临时性使用,同时尽量避免这种开放性导致的空间占用,反而损伤了对目标群体、目标需求提供的服务。
母婴亭的“门槛”更是一个文化应该去回答的问题,而不是用工程的手段去解决的问题,我们也期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完美的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