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新移民家庭刚来到香港时,都会收到港漂家长的第一条“告诫”——在香港可不要随便打孩子。
因为按照香港的法律,只要单方面认为父母对自己进行了殴打,孩子可以找到老师或者直接去到警局举报父母体罚自己,那么父母将会受到拘留、罚款等处罚。
只要一到周末,就有大批港爸港妈带着孩子北上深圳,做什么呢?——在内地合法的把孩子“管教”一顿。
虽然,“北上打孩子”大概率是个笑话,但如果真的是采用暴力行为虐童,那在香港的的确确是要吃“牢饭”的哦。
“任何超过16岁而对不足该年岁的任何儿童或少年人负有管养、看管或照顾责任的人,如故意袭击、虐待、忽略、抛弃或遗弃该儿童或少年人,
或导致、促致该儿童或少年人受袭击、虐待、忽略、抛弃或遗弃,其方式相当可能导致该儿童或少年人受到不必要的苦楚或健康损害(包括视力、听觉的损害或丧失,肢体、身体器官的伤损残缺,或精神错乱),即属犯可循公诉程序审讯的罪行。
此外,在去年(2023年)6月初,港府就《强制举报虐待儿童条例草案》进行了刊宪,并定于刊宪后18个月开始实施。
《条例草案》把儿童定义为18岁以下人士,指明社会福利、教育及医疗卫生界别的专业从业员为强制举报者。
他们如果在工作过程中有合理理由怀疑儿童遭受严重伤害或面对遭受严重伤害的实际风险,必须在切实可行的范围内尽快举报。
在2022/23年度共收到1232宗热线举报及咨询服务,较上年度升8.5%。
当中有187宗为怀疑虐儿个案,占整体一成半,最多涉及身体虐待(56%),其次为心理虐待(16%)及多种虐待(11%)等。
187宗怀疑虐儿个案中涉及222名儿童,以年龄介乎6至8岁的儿童最高危,占25%;其次是9至11岁,占20%;3至5岁则为19%。
根据数字显示,身体虐待比率占最高,有105宗占56%;心理虐待个案则持续上升,2022/23年度共有31宗;而涉及性侵犯的个案本年度有16宗,较上年度减少4宗;另外,疏忽照顾有15宗,占8%。
尤其是,当虐童这一行为的发出者,并非家庭,而恰恰是一些理应履行护佑儿童职责的机构组织时,这一问题就更凸显出其严重性。
执法部门于上周五(1月26日)晚上接获屯门医院职员报案,一名女婴脑部有血块,怀疑曾被不恰当对待。
1月27日,执法部门人员在屯门拘捕了涉事的33岁钟姓女保姆,其涉嫌对所看管儿童或少年人虐待或忽略。
消息称,女婴家庭的外佣近日休假一个月,其父母因此透过屯门区的仁爱堂小区中心,寻求暂托服务,以每小时20元聘请保母。
自本月2日起,女婴父母会于每周一至周五早上9时30分将女婴交由钟姓保姆看管,至晚上6时30分接回女婴。
直至上周四(1月25日),女婴父亲当日早上9时30分如往常一样用婴儿车将女婴移交给钟姓保姆照顾。
至下午2时许,钟姓保姆声称女婴洗澡后突然抽搐,遂透过仁爱堂工作人员通知女婴的父母;
一个多小时后,父母赶抵接回女婴,发现她无意识地躺在婴儿车内,立即将她送往屯门医院救治。
而医生在检查后发现女婴的大脑中有血块、左眼肿胀,立即进行手术,且认为女婴伤势可疑母婴,怀疑是人为造成,因而报案。
原本社区保姆,是政府为了支援家长,尤其是父母皆需要全职工作的家庭,通过资助非政府机构,从而提供多元化的日间幼儿照顾服务博冠体育,其中就包括“邻里支援幼儿照顾计划”。
该计划旨在邻里层面提供具弹性的日间幼儿照顾服务,由社署拨款资助,主要由慈善组织承办运行,为儿童提供家居照顾服务保姆、托管服务,同时负责招募、培训小区保姆,以及安排保姆与幼儿家长配对。
在此案中,受害女婴父母所委托的屯门区仁爱堂小区中心,即为屯门区“邻里支援幼儿照顾计划”的营办机构。
涉事的钟姓保姆,属计划下的小区保姆,早前已完成培训,自本月起开始提供服务,涉事女婴是她负责照顾的首个儿童。
对此,社署强调非常关注该事件,并会密切留意警方的调查结果,以制定进一步的跟进行动。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1月28日见媒体时亦表示,劳工及福利局与社署均高度关注此次事件。
幼儿的家庭背景较以前复杂,加上将有保护儿童的法例推出,社署应该考虑推出系统化的培训课程,机构亦要完善监督机制,确保服务质素。
另有议员认为,负责提供服务的社福机构,除了应增加相关培训,在聘用照顾员前亦应进行家访,包括检视家庭环境等是否合适,减低意外风险;政府亦应增加对机构的支持。
2021年底,香港保护儿童会辖下的幼童留宿院所“童乐居”爆出多名员工虐待近30名儿童的丑闻。
案件中超过30名女职员被指控,其中的一名被告,有着超过30年幼儿工作经验的陈姓女职员,承认了11项虐儿罪被判入狱2年3个月。
此案在去年(2023年)6月26日审结,是事件被揭发后,首宗在区域法院处理的判刑。
“童乐居”事件可谓是近几年来,第三宗震惊香港社会的最为严重的虐儿案件之一。
除此之外,早在2018年的一名5岁女童遭亲父与继母长期虐待致死,以及2019年一名女婴遭母亲友人长期虐待或忽略致死的事件,已经足够令全社会痛心。
对此,社会不能只有同情而没有反省——为什么最应该保护儿童的照顾者,往往成为令儿童身心受损的施虐者?
除了议员们提及的机构的培训机制不完善之外,社会是否也缺乏清晰、透明的制度以及问责机制?